姆鲁山国家公园(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位于砂拉越北区,美里以东100公里的内陆地区。它以其亚洲喀斯特地貌和洞穴群闻名世界,是马来西亚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

2011年,我乘着亚航促销买了一张姆鲁往返机票,却因为碰上公务,机票作废。探索姆鲁山国家公园的计划就此搁置了6年。2017年,又萌起念头。于是,召集了几位友人,6女1男,来一趟热带雨林探险之旅。
必备品列表 Things To Bring
出发前一两个月,群组里不断谈论「要买什么?要带什么?要准备什么?」。为了避免旅伴们带漏或带多余物品,于是我准备了一个必备品列表。
1. 透风度强、速干的运动服或登山装
2. 防湿滑的拖鞋、袜子、登山鞋(推荐:塑料鞋 Kampung Adidas)
3. 帽子、防雨外套或雨衣
4. 头灯或手电筒
5. 防蚊液
6. 盥洗用品(牙膏、牙刷、沐浴乳、洗发水、厕纸、速干毛巾)
7. 大背包(行李箱 – 不建议)
8. 小背包
9、水袋或水瓶
10. 零食、饼干、能量棒或燕麦棒
11. 睡袋或小被单
12. 相机、备用电池、手机和充电宝
推荐:「AUTAN Anti Nyamuk」防蚊乳液
「Autan」防蚊乳液是我用过最见效的品牌,属于 S.C. Johnson & Son 旗下品牌。过去是英国生产,目前则在印尼生产。小包装7ml才RM 0.35 – RM0.50,2人共用;大瓶装50ml,RM 5.00 – RM 7.00。在美里一带的杂货店可寻获。
* 不太建议使用市面上有花香味的防蚊液/防蚊乳,因为香味防蚊液会招惹蜜蜂。姆鲁国家公园的蚊子其实不多,主要是有大量蝙蝠的存在。
* 若属于容易吸引蚊子或敏感体质,建议使用纯香茅味或无香味的防蚊液/防蚊乳。

如何前往
航空 AIRLINE
马来西亚之翼航空 MASWings
网址: www.maswings.com.my/en
凡是欲前往姆鲁国家公园的游客,都得飞抵美里、古晋或亚庇,再乘搭马来西亚航空旗下的马来西亚之翼航空(MASWings)ATR 72-500 Aircraft,前往姆鲁。基于砂拉越的地势环境和客量因素, 马来西亚之翼航空都采用 ATR 72-500 Aircraft 或 Twin Otter Series 400 Aircraft,提供砂拉越内陆航空服务。
MASWings ATR 72-500 Aircraft 属于小型飞机,只载68位乘客(另加2位飞机师和2位空服员共72人)。建议提早购买机票,或是请旅行社安排抢购。机票价格介于马币150 – 马币550之间。飞往姆鲁航线的手提行李重量限制为5公斤,托运行李重量限制则是20公斤。

1. 马来西亚之翼航空每日有2趟直航,从美里出发至姆鲁,航程30分钟。
美里 Miri – 姆鲁 Mulu
MH3630 09:25 – 09:55
MH3255 13:50 – 14:20
姆鲁 Mulu – 美里 Miri
MH3631 10:15 – 10:45
MH3254 14:40 – 15:15
2. 马来西亚之翼航空每日有1趟直航,从古晋出发至姆鲁,航程1个小时35分钟。
古晋 Kuching – 姆鲁 Mulu
Mulu MH3823 11:45 – 13:25
Mulu MH3823 11:45 – 13:25
姆鲁 Mulu – 古晋 Kuching
MH3822 13:40 – 15:15
3. 马来西亚之翼航空每日有1趟航班,从亚庇出发,于美里中转,航程1个小时50分钟。
亚庇 Kota Kinabalu – 姆鲁 Mulu
MH3255 12:30 – 14:20
姆鲁 Mulu – 亚庇 Kota Kinabalu
MH3254 14:40 – 16:30
长舟 Long Boat
除了乘搭小飞机,另一个方法则是以陆路 + 水路前往姆鲁山国家公园。从美里乘搭四轮驱动车前往马鲁地小镇,再乘搭专线渡船前往瓜拉阿柏村或弄巴奈村。之后,乘搭原住民传统长舟前往弄特拉湾村,再前往姆鲁。
美里(Miri)→ 马鲁地(Marudi)→ 瓜拉阿柏/弄巴奈 (Kuala Apoh / Long Panai )→ 弄特拉湾(Long Terawan)→ 姆鲁(Mulu)

实际上,这是不被鼓励的。毕竟舟车劳顿,耗时耗力,而且费用昂贵(单程价 RM 800 – RM 1500)。幸运的话,数个小时可抵达。若遇上干旱,水位浅低,还得下河推船,或是延后一天才能继续前行。然而,这样充满未知数的行程,欧美游客却为之向往。
住宿推荐
别以为在原始森林内就只能扎营露宿,或是在村落里借宿民居。姆鲁国家公园有提供设施简单的卧铺、长屋度假村、度假别墅,价格实惠。在国家公园不远处,也有一座令人惊喜的五星级度假酒店。
坐落在郁葱雨林之中的姆鲁万豪度假酒店,其周边都是壮丽的雨林自然景观。姆鲁万豪度假酒店提供24小时客房服务,餐厅也提供国际餐饮。度假酒店内也设有酒吧、健身中心、水疗中心、按摩和磨砂理疗。这里也提供外币兑换、礼宾服务、行李寄存、洗衣和干洗服务,设施齐全。
姆鲁万豪度假酒店
Mulu Marriott Resort & Spa
网址: http://www.marriott.com/hotels/travel/myymu-mulu-marriott-resort-and-spa/
电话:+6085-792388









敲定日期和行程后,我找了一家旅行社为我们安排这次行程。配套价钱非常合理,又为我们安排了热心讲解的国家公园导游。三餐丰富又好吃,酒店舒适,CP值非常高!
旅行社推荐
光辉旅行社有限公司
Brighton Travel & Tour
网址: www.brightontt.com
电邮:sales@brightontt.com / brightontt@gmail.com
电话:+6085-428899



姆鲁山国家公园 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
姆鲁山国家公园设立于1974年,占地面积52,8645公顷。其设立目的是为了保护其自然生态——洞穴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并开放于游客前来参观。
2000年,姆鲁山国家公园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壮观的喀斯特地形和洞穴景观更是赢来了世界的赞赏。
官方网站: mulupark.com
(自助游可参考官方网站)












姆鲁山国家公园被称为「最完美的赤道雨林」。这里共有9种森林,至少有1500种有花植物、1700种苔类植物、450种蕨类植物、4000种菌类植物。如此丰富的雨林生态 ,更是至少80种哺乳动物、50种鱼类动物、270种鸟类动物、50种爬行动物、75种两栖动物和2000种昆虫类的栖息地。






姆鲁洞穴群 Mulu Caves
姆鲁山国家公园拥有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洞穴群。洞穴群的形成乃因欧亚大陆板块和巽他板块挤压,造成的地殻变动,超过150万年的演进过程将海底下的地形推挤到地面上,形成了许多可观的地底地貌、喀斯特地形和洞穴地貌景观。
姆鲁山洞穴群一共有63个洞穴,其中以最大面积的洞穴——砂拉越洞窟(Sarawak Chamber),600米长、415米宽和100米高,可容纳 40 架波音 747 客机。

姆鲁国家公园洞穴 | 小知识
1. 斯宾塞 · 圣约翰 (Spencer St. John)是布洛克王朝拉惹——詹姆士·布魯克的私人秘书。1856年,他成为了英国驻文莱总领事, 成功登上姆鲁山 ,并公布姆鲁洞穴群和考察报告。
2. 1858年,斯宾塞 · 圣约翰与休 · 洛一起攀登了京那巴鲁山 。因此,京那巴鲁山 的一座山峰被命名为「斯宾塞· 圣约翰峰」(海拔4091米,仅比「休 · 洛峰」矮4米)。1862年,他出版了一本关于婆罗洲生活的书籍——《远东森林的生活》(Life in the Forests of the Far East),大量记录了婆罗洲山群地貌和人文历史。
3. 许多人误以为斯宾塞· 圣约翰 是第一位探索姆鲁国家公园范围内的洞穴的外国探险家。其实,早在1800年初,两位下南洋贸易的华裔商人来到特里干河(Terikan River)流域。很不幸地,当他们途径一座特里干河流域石灰岩山地附近时,被激流冲走,船舟倾覆,死于溺毙。这座石灰岩山,因此有着「 中国洞」(Lubang China)一名。
4. 斯宾塞 · 圣约翰在1856年的姆鲁洞穴群发现并未引起当时社会的注意。直到1961年, 马来西亚地理探测组织的瓦佛(G.E.Wildford)发布一项有关姆鲁洞穴群和探测图,才引起轰动。1978年,皇家地理协会特派6人洞穴小组前来考研3个月,才成功绘制一个48公里范畴的地图。 随着英国洞穴研究协会和砂拉越森林局一系列的探测活动,才有不断的新发现。

朗洞 LANG CAVE
朗洞是四大洞穴之中最小的洞穴,距离于鹿洞一百米。它小而娇,拥有大量而精致的石笋、 石柱和钟乳石。在柔和地照明灯的照射下,壁纹、错综复杂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都显得非常迷人。





鹿洞 DEER CAVE
鹿洞拥是开放予游客参观的洞穴群之中最大的隧洞。据说,其隧洞可放下五座伦敦圣保罗教堂。


一走入鹿洞,一股难闻的味道扑鼻。这里是成千上万蝙蝠的家园,共有12种蝙蝠类生活于此洞穴。因此,鹿洞也被称为「蝙蝠洞」,是世界上单个洞穴最多蝙蝠品种的洞穴。
鹿洞(Luyang Payau),因当地原住民在此洞发现野鹿的踪影,故得其名。
可是,鹿洞没有鹿!那为何被称为鹿洞呢?
蝙蝠粪其实含有大量的盐份,而洞穴内的蝙蝠粪使洞口的溪水含有盐分,因此吸引了大批鹿群前来喝水。当地猎人会在周围埋伏,狩猎野鹿。唯今,已不见野鹿的踪影了,倒是成了游客前来朝圣的著名景点。
鹿洞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洞穴通道,全长超过2公里,高度与宽度超过90公尺,十分雄伟。

进入洞穴 160 公尺处,回头一看,你会发现,逆光当中的洞口边缘形状像极了美国已故总统林肯 (Abraham Lincoln)的侧面剪影,让人不禁赞叹造物者的神奇。

鹿洞的另一个洞口,被喻为「伊甸园」。不远处有座高达120米的瀑布狂泻而下,有「亚当和夏娃的莲蓬头」(Adam’s Shower & Eve’s Shower)的别称。

欣赏完鹿洞,我们来到「蝙蝠出洞」的观景台。
这时,天气突然转阴,像是下雨的前奏。我们静静地守候,并祈祷老天爷眷顾,让我们一睹壮观的蝙蝠秀。



等待了大约半个小时,一小撮的蝙蝠出来探路,在洞口处上空盘旋。接着,变成一条不断变换弧形、游动着的蝙蝠队伍,宛如一条「带状龙」,并持续一个小时。200-300万的蝙蝠成群结队,出洞觅食,直到隔日清晨3、4点才回洞穴,甚为壮观。

风洞 WIND CAVE
前往风洞,需从国家公园码头乘搭长舟。
8月正是旱季,水位浅低,我们只好乘坐四轮驱动车前往巴都布岸村前的河滩,乘搭长舟。






抵达风洞,走上一段梯级才抵达入口处。洞口指示牌列明,在数百万年前,河流曾在此流过,因此,石壁上有水流冲刷过的扇形痕迹。
走在风洞内,时不时感受到一阵阵凉风。原来,风儿时从洞内的400公尺高的天窗口流进来的。这正是「风洞」的名字由来。

风洞是个不容错过的洞穴之一。洞内上万年碳酸岩的沉积,经百万年岁月洗礼,造就了如宫殿般雄伟壮丽的钟乳石柱景观,最为人惊叹的帝王殿(King’s Chamber)的形态更是诱人,其磅礴的气势,必须要亲临现场方能感受。


清水洞 CLEARWATER CAVE
随后,我们来到距离风洞400米的清水洞渡头。
有一潭碧水。潭水碧绿,配上当地的彩色长舟与葱郁雨林,宛如一幅油画。


我见潭水清澈,忍不住跃入潭水嬉水,消暑解热。




清水洞独有的苦苣苔亚科独叶苣苔属 (Borneo gesneri ace ae Mulu monophyllaea),又称为「一叶草」。它是从叶中再长出另外一片叶子,只在清水洞可寻得它的踪迹。

清水洞全长220公里,是世界上第8长的洞穴系统。淙淙水流,奔流不息;怪石嶙峋,形态奇异。在微黄灯光的效果下,清水洞显得更加神秘美丽。

我们沿着步道走到尽头,在清水浅滩,用清水温泯疲惫。


本南手工艺市集 Penan Handicraft Tamu

美丽瑙河(Sg. Melinau / Melinau River)两岸是内陆原住民的聚落,其中以本南族(Penan)聚居的巴都布岸村(Batu Bungan)的手工艺市集最广为人知。
本南过去是以游猎为生的民族,他们居无定所,依据森林资源和食材来源,从一个地点迁移至另一个地点。他们在原始的热带雨林內游走,以打猎为生,被喻为东南亚最后的森林游猎民族。本南人也被称为最佳的森林保护者,在过去伐木泛滥的年代,他们美好的家园遭到破坏。他们与伐木公司对抗,设路障抵抗,起诉政府和伐木公司。他们的坚持和付出,成功捍卫砂州少数仅有的原始热带雨林。
人口介于1万-2万5千人的本南人,大部分已定居,接受文明洗礼,过着半游猎的生活。目前,仅有少数的本南人(大约300-500人)仍在森林里,过着原始的游猎生活。
生活在巴都布岸村的本南人,原是在美丽瑙河域一带游猎。1970 – 1980年,在砂拉越政府的协助下,定居于美丽瑙河岸。
定居下来的本南人,约20多户人家。他们除了延续了狩猎和采集生活,男人大多参与姆鲁国家公园景区工作,女人则在手工艺市集摆卖手工艺品,待价而沽。本南人的编织艺术高,尤其是藤制背篓和草席,手工细致,图腾精美。他们也售卖传统打猎用的吹箭筒、传统乐器鼻笛、天然植物种子串成项链、山猪齿制的项链和手环和本南长耳妇女佩戴的铜耳环等。




剑状喀斯特石林 THE PINNACLES
攻顶一览「剑状喀斯特石林 」(The Pinnacles)(也称为「尖峰石阵」或「剑锋」)美景,可说是我最为期待的行程活动。

姆鲁国家公园的「剑状喀斯特石林」属于亚洲喀斯特地貌类型。
这座砂岩山隆起之前,其上层还有一层石灰岩覆盖。因姆鲁山上升,这块石灰岩由水平变得倾斜,最终躺在了今日姆鲁山的西侧。由于河流的切割作用,才被分成几块大的石灰岩山体。热带石灰岩经过150万年长期风化及雨水侵蚀成石林
姆鲁山国家公园的石灰岩石林,其规模在全世界虽说是「微型」的(其东北 -西南走向长度大约25公里左右,最大宽度不超过5公里,最大厚度大约1.5公里),却登上过探险杂志的封面和BBC的纪录片。

想要观赏到壮观的剑状喀斯特石林,必须从姆鲁国家公园乘搭长舟,沿着美丽瑙河逆流而上,再沿着山林小径走8.8公里,才抵达「火焰山」(Gunung Api)脚下的5号营地(Camp 5)。翌日才攻上观景台,方可一览「剑状喀斯特石林 」美景。
「剑状喀斯特石林」其实并不随意开发于游客,且有人数限制。游客都必须提前向旅行社、姆鲁万豪度假酒店或姆鲁国家公园签「3天2夜 | 剑状喀斯特石林」配套,才会获得批准。然后,相关单位会安排营地床铺、食材、当地专业登山导游或背夫(需另付费),并为游客提供登山资讯和提示。
8.8公里的山林小径(往返共17.6公里),从海拔1百多米的营地攻上海拔1千5百米的「火焰山」观景台(2.4公里,往返共4.8公里),听起来也不算高难度。实际上,它比想象中充满挑战!

8月,正巧多日未下雨,河水浅。一叶轻舟,逆流而上。
这一路,除了逐轻风、还得搏细浪。一逢浅灘,还得跃入河里推舟,否则就卡在浅滩中无法前进。再不然,就得用竹桨或木桨使劲地推。若长舟不小心朝向圆石或岸边,还得用竹桨或木桨推去,避免撞上而覆舟。

我常往内陆上游,已练就划桨推舟的技术,唯有自荐,以减轻船夫的负担。当地登山导游、船夫和旅友见我熟练推舟,啧啧称奇。

完成划桨推舟的挑战,紧接而来的第二个挑战是每个人都得背上那好几公斤的背包、相机、干粮和水,在3个小时内完成8.8公里的荒野徒步。对于有登山经验的人来说,这段山径走得还挺轻松。沿途,我们经过几座吊桥。从吊桥上瞭望,景色宜人。在低地森林里,还可观察到不同的雨林生态和野生动植物,如野生姜花、蘑菇、蛇和小昆虫。












我们在登山导游规定內的时限(约2个小时45分钟)抵达「火焰山」(Gunung Api)脚下的5号营地。一抵达营地,就被眼前的景色给吸引了。
*注:「火焰山」(Gunung Api)一名,取自于喀斯特石灰岩片,因曝晒而爆裂脱离、摩擦而产生火花,故而得其名。登山者其实是爬上「火焰山」海拔1500米的观景台,才能一览对面的「剑状喀斯特石林 」美景。



对岸的「柏纳拉山」(Gunung Bernalat) ,则称为「虎洞」 (Lubang Balang) 。在夕阳余晖照射下,宛如老虎条纹般,神秘而美丽。过去,「柏纳拉山」是当地原住民——柏拉旺族(Berawan)人采集燕窝的洞穴。此洞穴不开放于游客。


5号营地深深吸引我的是那清澈见底的美丽瑙河。
我赶紧卸下背包,拎了毛巾和盥洗用品,便呼召旅友往更上游的一带,戏水玩乐。沁凉的河水洗净一身的疲惫。


享用丰盛的晚餐后,导游 Mike 到我们的营房,为我们讲解登山条件和技巧。
「火焰山」其实不是最高山峰,但这条开放于登山者的荒野徒步路线却被称为「马来西亚最难攀登 Top3」(比马来西亚第一高峰京那巴鲁山/神山还难爬)。攻上观景台仅2.4公里,却非常陡斜,限时4小时完成。登山者必须在第1个小时内抵达「迷你剑状喀斯特石林」,登山导游会依据登山者的体能作出评估,如不符合相关体能要求,登山导游有权阻止登山者攻顶。
Mike已观察到我早前弄伤的左膝并未完全康复,建议我放弃攻顶。对我而言,这梦寐已久的行程,又怎能轻易放弃。我后来与登山导游承诺,左膝伤痛若再次复发,无法继续前进,我会停止并自行折返回营地。


隔日,清晨4点就起身准备。吃了简单的早餐,并带上足够的水、能量饼和便当盒。5点,我们准时出发。
首500米是平坦的山林小径还算容易,紧接而来的挑战是陡斜的石灰岩山林径,需要有强大的肺活量、灵敏四肢才能攀爬。



过去有过攀岩经验的我,其实还是可以应付的。但,由于我重复抬脚、蹲坐,左膝伤开始隐隐作痛。结果,我用了1个小时15分钟才抵达第1站「迷你剑状喀斯特石林 」,就被登山导游指示折返回营地。
不想放弃的我,继续往前进300米。直到1.2公里处遇上旅伴Bobo,才被她下令停止前进。我们先是在山上一起歇息聊天,再折返回「迷你剑状喀斯特石林」享用我们的午餐。








吃过简单但饱足的午餐便当,我们决定提早返回营地。其实,下山比上山更难,尤其是左膝受伤的我,遇上巨大的石阶,都需要以双手抓住石阶,以蹲坐的姿势移动双脚往下移动。难怪这条路线却被称为「马来西亚最难攀登山峰Top3」。

回到营地,我们当然是往河的方向前去,享受沁凉河水。
我们遇上只用2-3小时完成攻上观景台(太夸张了)的专业欧美登山者,听他们分享攻顶心得,心里不由自主地心生羡慕。

后来,我和Bobo随着当地的工作人员浮潜入河底,观赏肥大的野生河鱼——大鳞结鱼(Ikan Semah)。
结鱼/吉罗鱼是砂拉越名贵河鱼之一,价格是名贵海鱼的1或2倍。这种野生族群只栖息在干净主河或溪流的水流回缓处,却因为森林开发、生态水域遭破坏,近年来数量逐渐,非常稀贵。
美丽瑙河处于国家公园范围内,是最重要的雨林生态保护区。我们秉持爱护大自然原则,不猎捕河鱼,不破坏河流生态。

而旅伴 SockPeng 则在营地河岸旁,心无旁骛地完成了一幅幅的手账,太厉害了!
www.mylovelybluesky.com
www.facebook.com/mylovelybluesky/

下午, 旅伴们也陆陆续续归来,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攻顶喜悦。我虽无缘亲眼一睹如此壮观的「剑状喀斯特石林」,这是心里的小小遗憾。不过,我心里默默设下目标,「明年,再回来挑战」!

(写于2017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