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7年参与「雨林世界音乐节」。
过去数年,我以媒体人的身份,也曾购票入场,参与这个音乐盛会。7年来,从未对此音乐节感到厌腻,更何况今年是20周年庆,又怎能错过呢!

「世界雨林音乐节」前数天,我出差去了吉隆坡 。赶在前夕回到古晋 ,回家匆忙换洗,就拎起另一个早已准备好的行李箱,赶赴「雨林世界音乐节」,并入住在距离砂拉越文化村300米外的「达迈海滩度假村」。


砂拉越文化村 SARAWAK CULTURAL VILLAGE
砂拉越文化村位于离古晋市区约33公里之遥,坐落于山都望(Gunung Santubong)山脚下,背山临海。文化村内模拟了砂拉越 7大族群的传统建筑物:华人农家村屋、马来高脚屋、伊班长屋、必达友长屋、乌鲁民族长屋、马来诺长屋和本南林舍,建筑内摆放了各民族的传统服饰、烧炊器皿、乐器、祭品等,各有特色。
开放时间:09:00 – 16:45
文化表演:11:30 – 12:15;16:00 – 16:45
门票: 马币 60(成人);马币 30(小孩)
官方网站:www.scv.com.my/




雨林世界音乐节 RAINFOREST WORLD MUSIC FESTIVAL
日期:
14/7/2017 – 16/7/2017
13/7 – 15/7/2018(明年) **
门票:
马币152.40(1日;成人);马币78.20(1日;小孩)
马币406.80(3日;成人);马币184.20(3日;小孩)
官方网站:
http://rwmf.net
面子书:
https://www.facebook.com/rwmf.official/
砂拉越 旅游局网站:
https://sarawaktourism.com (英文)
https://sarawaktourism.com/zh-hans/ (中文)

世界雨林音乐节 始源
1989年,来自加拿大的兰迪雷尼利乌斯(Randy Raine-Reusch)前来砂拉越内陆上游,寻找那些快消失的传统乐器和音乐。那一年,他住在布拉甲的肯雅族长屋,并结识了杜少峇旦(Tusau Padan)。杜少峇旦是村里传统乐器制作大师、舞蹈家、木雕家和画家,过去曾经代表砂拉越于澳洲和英国呈现文化表演。当时,兰迪在村里住了数个月,记录了沙贝的原始雨林旋律。
6年后,兰迪再次回来 砂拉越 内陆上游,进行长达两年的录音工作。当时他就意识到,这些从生活信仰和习俗文化中产生出来的原始民族传统音乐,在社会进程和发展之下,面临消失的窘境。
当时, 婆罗洲 原始民族的传统文化被边缘化,村里的老人逐渐逝去。在无人愿意继承和学习,又不被政府和机构单位重视,于是,兰迪萌起举办音乐节的念头,找来数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筹划了「第1届世界雨林音乐节」,将 婆罗洲 的传统音乐搬上舞台。
1997年,首届「世界雨林音乐节」只吸引300人。如今,每年都吸引了至少2万人参与,今年更是突破3万人。这足以验证了兰迪当年的宏观眼界。「世界雨林音乐节」 成功走过20年,发掘不少音乐人和乐队,如「At Adau」乐团、阿丽娜(Alena Murang)等人。「世界雨林音乐节」也成功打造了数位音乐大师,例如沙贝大师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修尧召(Mathew Ngau Jau)、佐哈里姆希迪(Johari Morshidi)和其儿子艾诺(Ainul)等。

雨林世界音乐节 创办人
兰迪雷尼利乌斯(Randy Raine-Reusch), 中文名字称为「雨苇」。兰迪除了是一名在国际上颇有盛名的音乐人、编曲人和演奏家,他也是传统乐器收藏家,其个人收藏的乐器就近千种,并且能演奏上百种世界多个民族的传统乐器。在众多独特的婆罗洲传统乐器中,兰迪最喜欢一种称为「Keluri」(或称「K’ledi」、「Enkelurai」)的吹笛。
入住达迈海滩度假村酒店,走10-15分种就抵达砂拉越文化村。不过,贴心的音乐节筹办单位也安排了免费的接驳交通,包括 Grab Car,方便工作人员、志工、表演者、媒体、住客、来往假村和砂拉越文化村。
达迈海滩度假村的房间实在有限,无法应付上万的游客。因此,音乐节筹办单位也贴心地在市中心多处设立接驳交通站,方便住在古晋市区的参与者能乘搭接驳巴士来往两地。同时也能解决砂拉越文化村有限的停泊位子,避免造成交通阻塞。如此贴心又周全的安排,已可得悉筹办单位在过去20年的活动中,累积了不少经验。
「雨林世界音乐节」可说是马来西亚最大型的音乐盛会。自2010年,「雨林世界音乐节」被英国音乐杂志「Songlines」评选为全球25大最佳音乐节之一。有别于其他的音乐节,「雨林世界音乐节」的舞台就搭建在山都望山脚下,以茂密雨林为背景。在苍穹天幕之下,参与者站在广阔的草地上,或是坐在后面的台阶,尽情地享受这个大自然的音乐盛宴。







3天3夜的「雨林世界音乐节」,从午间持续进行至午夜,活动内容丰富精彩。
砂拉越文化村内个7大民族特色建筑和礼堂作为音乐交流工作坊、民族文化展示、讲座会、纪录片放映会、舒心健身课程、儿童阅读和学习课程等活动。











受邀演出的乐团成员会参与午间时段的工作坊,介绍他们独特的乐器、说唱形式,以及音乐和乐器的故事。舞蹈成员也会即兴来一段表演,或是邀请观众一起跳舞。工作坊的意旨是为了让观众和表演者有机会更深入的交流。夜晚的音乐更是震撼人心,表演者尽情演奏,台下的观众随之哼唱起舞。尽管连续两夜都下起豪雨,仍浇不息观众的热情 。
同时, 砂拉越文化村内也设有亚洲美食坊、原住民美食摊位、原住民手工艺展和摊位等。
今年,「雨林世界音乐节之20周年庆」一共邀请了27支乐团,其中包括了中国内蒙古的杭盖乐队、台湾原住民泰武古谣传唱、 大溪地 O Tahiti E 舞蹈团、 哥伦比亚 Cimarrón 乐团、 非洲 Kelele乐团等世界各地原住民乐团。
而马来西亚则派出砂拉越沙贝大师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修尧召(Mathew Ngau Jau)领军的沙贝乐队 Lan E Tuyang、同样来自砂拉越的Ilu Leto原住民沙贝女乐团、At Adau原住民民谣实验世界音乐乐队、 砂拉越艺术学院乐团,还有来自马六甲的马来西亚葡萄牙后裔 1511 O Maliao Maliao Dance Troupe 舞蹈乐团。



中国内蒙古 —— 杭盖乐队
受邀出席第20周年「世界雨林音乐节」,代表网络媒体和旅游杂志前来采访雨林音乐节。当主编得悉「杭盖乐队」是本届音乐节的重量级乐队,就指示我务必专访杭盖乐队。这也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做更深入的交流。

「杭盖」泛指理想完美的大自然——辽阔的大草原、高山流水、翠绿森林和湛蓝的天空。领队伊立奇最初被蒙古传统喉音唱法吸引,回到内蒙学习这古老的艺术。后来,伊立奇遇上呼格吉勒和巴图巴根,一起组建杭盖乐队。
杭盖乐队成立于2004年,足迹遍及世界6大洲60多个国家,演唱超过500多场,在西方国家享有盛誉。2015年,杭盖乐队获得《中国好歌声》冠军,声誉更是在全球华人盛开。因此,不少各地的杭盖乐迷,慕名前来参与「世界雨林音乐节」。

来自中国内蒙杭盖乐队将他们在马来西亚的第一次演出献给了「雨林世界音乐节之20周年庆」。尽管演出时段下起大雨,热情的观众坚持在雨中欣赏演出,让他们感受到了热情和爱戴。
「其实,我们演奏的其中一首作品是求雨歌。上台前,我们还讨论要不要唱,却又无法临时换歌,只好按照计划演绎这首歌。对我们来说,这还真的是一个非常难忘的体验。」杭盖乐队领队兼弹簧乐手伊立奇在演出后的媒体招待会上如此透露。

「雨林世界音乐节挺不错的。 即便是未来不来演出,也适合来度假听音乐。」第一次来 砂拉越的杭盖乐队,对砂拉越的热带雨林风情深感迷恋。 临海的度假村,海风习习,峻峭的山都望山、葱绿山林和丰富的雨林生态也让杭盖乐队成员欢喜不已。
砂拉越丰富的原生态和神秘的婆罗洲文化也让杭盖乐队留下深刻印象。正当我前往必达友祭亭拜访纹身大师和原住民朋友,发现主唱胡日查与砂拉越原住民混成一片,相互交流民族古谣和文化习俗,还表演源于蒙古西部的阿尔泰山脉的特殊声音技巧「呼麦」喉音唱法。
胡日查喜见我,要我为他做英-马-中翻译。作为砂拉越人,我非常乐意为境外朋友做翻译,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文化。胡日查似乎迷恋上婆罗洲原住民文化,与原住民朋友交流民俗音乐和纹身文化。我们一杯又一杯,敬这一场无疆界的音乐友谊。

砂拉越 —— At Adau
「雨林世界音乐节」第二天开场演出的乐团—— At Adau以轻快旋律的沙贝为主调, 混搭电子和摇滚元素,为音乐节拉开帷幕。
我站在台下,喜见我的肯雅族朋友—— 伊兹拉在舞台上弹奏着他的民族传统乐器「沙贝」(Sape)。沙贝,其造型宛如现代吉他,属于弹旋乐器。「沙贝」在过去是乌鲁民族超自然巫师用以作为医疗治病用途的乐器,后来发展成4条旋、6条旋,甚至8条旋乐器,是日常生活、祭祀庆典、或娱乐表演常见的民族乐器。

“At Adau”一词, 在必达友语言中,“At”意为“根”; 在肯雅语言中,“Adau”则是制作沙贝乐器的树名。这样一个不同族群和语言结合的搭配,正如他们的理念一样,用音乐突破隔阂藩篱。
At Adau是一个民谣实验世界音乐的乐团(Transethnicism Experimental Music Band),以婆罗洲传统乐器沙贝(Sape)、竹筝(Perutong)为主, 混搭非洲、古巴 、波斯的传统传统乐器,并适度融合电子音乐技术和贝斯吉他。他们将婆罗洲民族古谣、祭文、说唱艺术、传统舞蹈等,和谐地融合在创作中。


首次站上国际舞台的新生代原住民乐团,活力十足。他们大胆、自由、创意无限,时不时在舞台上耍帅,还会与观众互动,喜感十足。他们尽情地享受演出,表达出他们对音乐最真切的热忱和情感。他们颠覆了以往传统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将全场气氛炒热到极点。
「我们的音乐不仅仅是表达出我们的感受。它反映出和平、希望、静谧、珍惜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和谐。希望我们所创作的音乐,除了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也能让每一个受创的心灵,都能获得疗愈。」
婆罗洲新生代乐团崛起,确实也引起各方关注。据悉,有不少音乐节策化人和音乐制作人欣赏完他们的演出后,都赞赏有加。
台湾 —— 排湾族泰武古谣传唱
作为马来西亚唯一的中文网络媒体代表,除了跟进国内和中国的音乐演出,也得专访台湾 的乐团。
今年,来自台湾的泰武 古谣传唱老师——查马克•法拉屋乐除了率领4位排湾族学生,也带领排湾鼻笛大师——少尼瑶•久分勒分和排湾月琴大师——戴晓君前来参与「雨林世界音乐节之20周年庆」。

第一次前来砂拉越的查马克老师、少尼瑶老师和戴晓君老师,对砂拉越原住民所穿戴的传统服饰、演奏的传统乐器、纹身刺青、文化习俗皆与台湾原住民相似,深感意外和惊喜。少尼瑶老师对婆罗洲原住民鼻笛乐器深感兴趣,乘此机会和婆罗洲原住民交流。
查马克在16年前回到家乡的泰武小学任职体育老师。他发现到排湾族人都不再唱古谣。于是,查马克开始指导学生,并让学生们参与演出。学生们演唱得越来越好,才促成泰武古谣传唱团,多次在台湾各地和境外演出。
「传承数千年的传统音乐才是永恒的流行音乐。在不同的时代,它存在过,并且是排湾族人必会歌诵的曲调。可是,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排湾族被禁止传唱传统古谣和音乐,导致文化断层,以致只剩下60、70岁的老人家会唱传统古谣。」这也是查马克坚持复兴排湾古谣和传统音乐的理由。

首次前来「雨林世界音乐节」演出的泰武古谣传唱,对学生们而言,绝对是一种肯定。学生们也有机会开拓视野,与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交流。「不排除未来有更多的合作和音乐交流,或许能擦出更多火花。」查马克如是表示。
2017年发表于中国旅游网站:马蜂窝
并获得「第8届砂拉越犀鸟旅游奖|网络媒体报道」